AIGC时代,我想在中年乘风破浪

从7月24日起写下第一篇AI进化史到今天破百天了,陆续在某乎上生产了近15万字的输出(大概是1.5厘米厚的32开书),今天来纪念、总结一下。也正式向朋友圈的同学来推荐一下我的公众号:专注于用AIGC链接科技与艺术的产品二姐,目前主要内容在某乎上,后续会慢慢搬运过来,同时运营某乎和微信公众号(公众号在上线一周后没有任何推广竟然迎来了我的100位粉丝)

当下我正在做两件事:

  1. AI知识科普:用AI漫画作品讲解人工智能进化史及算法原理。

  2. AI产品体验:AIGC(AI generative content,AI生成内容)工具的实操技巧。

不久的未来还会带来AIGC落地过程中困难目前和朋友做一些小产品,不定期会将有价值的东西分享给大家。

1.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

今年年初的AI大爆发我相信曾在无数人心荡起涟漪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

但在各种神奇产品的背后,我心中也充满了疑问:

  • AI产品真的像媒体中说的那么厉害吗?

  • 究竟是什么东西能使ChatGPT, MidJourney 有如此出色的表现,所谓的AI真的和人脑是一样的吗?

  • 我们是否是碳基生命的最后一代,难道人工智能真的能超过人类吗?机器人是否有一天真的能统治世界?

我把这三个问题梳理成了三个主题,也构成了我目前的内容。

  • AI产品的真实体验。

  • AI产品背后的算法原理是什么。

  • AI的未来,是否可以通过研究AI历史来预测一下。

我将后两个主题揉在了一起讲,目的是历史故事与原理可以让人理解起来更生动。

先说说第一个主题。

2. 主题一:AI产品的真实体验

目前对以下三个产品有比较深刻的体会。

  • OpenAI的chatGPT:这个不用介绍。

  • DALL.E:openAI旗下的AI绘画工具。

  • MidJourney:VR产品Leap Motion创始人David Holz创办的AI绘画工具,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AI绘画生成工具。

  • Stable diffusion:全球最大的开源AI绘画工具

这类的文章有:

近期还会日更其他分享(目前在某乎上,陆续会搬运过来)。

除此之外每天会分享一个AI使用技巧,最近的主题是”分享30位midJourney艺术家“ 。

曾经一段时间,我也在考虑市面上那么多的AI产品是否都需要尝试。但在试用过几个之后,我放弃了”宽口径“体验的这套路。应该说大部分的AI产品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,天天喊着”替代x产品“,”王炸级“的口号,可能也就是个demo版本,大家也大可不必被这种视频焦虑到。但总体来说这一轮的AIGC产品的确可以提高效率。

不过考虑到市场对内容生产的诉求也越来越高,所以AI工具并不会减轻工作,它只是会增加内容的产出。我甚至认为未来不久,你所看到的内容中可能一半都有AI参与创作,这时候你最大的质疑是:“AI会拉低内容质量”。事实上,我从最开始的怀疑,到现在的相信,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,让我产生思想转变主要源于2点:

  • AI工具的迭代速度

  • 我自己对AI原理的掌握和实践。

未来会把这两点分享给大家,也希望以此能解除你的怀疑。我的思路是:顺着内容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来挖掘更好的AI产品分享给大家。如果你也有好的产品,留言或私信。我们可以一起合作、交流。

接下来说说我的第二个主题:AI的历史以及AI产品背后的算法原理。

3. 主题二:AI历史故事与原理

历史是个ROI极低的门类,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关注当下和未来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发现研究历史对未来的把握确实有些作用。比如关于房市,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看到很明确的趋势是:

  • 战争年代、经济低迷期,房价会低。

  • 和平年代,经济发展迅速, 房价会升高。

然而,当我试着去追溯人工智能的历史时,却没有找到我想要内容,大多数是媒体对历史事件(比如1997年IBM“深蓝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,2017年alphaGo战胜柯洁)表面的梳理,对这些事件背后的技术原理,事件如何发生的,却不够深入。于是我自己摸索出自己的一个思路:顺着图灵奖中那些对AI做出贡献的伟人,探究他们的学术成长路径,这样既有故事, 又有学术原理内在的发展逻辑。经过几个月的探索,最终走出了一条用AI漫画讲述AI历史的道路,目前这些文章有(点进头像可观看):

AIGC时代,我想在中年乘风破浪

未来还会有:

  • 《AI漫画AI进化史第四篇: “全面遭遇寒冬“》(撰写中)

  • 《AI漫画AI进化史第五篇:“人工神经网络复萌“》(撰写中

  • AI漫画AI进化史第六篇:“专家系统复兴“》(撰写中)

  • AI漫画AI进化史第八篇:“贝叶斯网络的活水“》(撰写中)

这些内容中的漫画插图大多是我用AI工具生成的,我推荐所有对AI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。在AI的知识体系中,你可以把这一部分作为基础常识了解。这些文章里会有历史故事和算法原理,算法原理方面有少量的数学公式,但也通俗易懂。

除了历史之外之外,对于目前主流工具(比如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)的算法原力也一并输出,也许它对你的帮助不像AI工具技巧那样明显,但对原理的理解能让你大体上了解AI绘画工具的上限在哪里,哪些场景上适合使用AI工具完成,哪些场景完成起来有困难。

4. 总结:用AI链接技术圈与艺术圈

上述内容产生后,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在做一件事:”链接艺术圈与技术圈“

– AI产品体验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体会新工具创作的过程。

– AI历史与原理:是希望通过探索技术边界,挖掘出适合用AI创作的场景。

这或许是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的执念在我看来,产品经理的核心职能就是”连接用户与研发“,而艺术与技术恰恰对应着AIGC工具的用户与研发。

AIGC时代,我想在中年乘风破浪

在AIGC的大蓝海时代,技术和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结合的如此紧密,尽管短期内有很多艺术家反对AI,但我相信,未来不久艺术家会因为有了AIGC工具而更加广为人知,也得到更多的回报。


我是关注AI产品的产品二姐,致力于带来丰富的AI学习分享、体会,欢迎你和我一起学习,如果你觉得文章有用,欢迎关注、点赞、转发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产品二姐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gent-universe.cn/2023/12/8548.html

Like (0)
Previous 2023-12-05 14:55
Next 2023-12-07 10:23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