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前阵子42章经的一期播客:《一个顶级AI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| 对谈光年之外产品负责人Hidecloud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,很多的PM开始亚历山大:不行不行,我要赶紧开始刷论文了!

你是不是也这么想的呢?如果是,看完这篇或许你会有更进一步的思考!如果不是,看看咱们想的有没有一样的点。

Take Away:

  1. Model as a Product不是AI产品的全部
  2. 基于新论文做产品更像套利
  3. 听听其他身经百战的AI创业者怎么说
  4. 多动手重要性高于多刷论文

01 Hidecloud是怎么说的?

先看这几点:

我很 buy in 王小川提过的一个观点:上一代产品经理解决的是 PMF,即产品和市场的 fit,这一代产品经理还要先解决 TPF,即产品和技术的 fit。

现在的产品大都比较薄。我自己对现在产品的定义是 model as a product,即 model 本身的输入和输出,决定了产品整体的交互。

在当下,模型能力还和变戏法一样,它本身对用户来说就已经很新鲜、很有价值了,那这个时候产品经理如果不能去理解模型的能力边界的话,你就很难去把它和用户需求连接起来

简单的说,目前的产品都很薄,基本靠模型本身来输出,那这会产品经理必须要非常清楚模型能输出什么!

所以再往后,Hidecloude又做了进一步的展开:

关于产品经理应该怎么学 AI 的,核心就两个点:坚持读 paper 和自己多动手

那应该怎么读呢?

我会把 paper 分成两大类。一类是范式型创新,另一类是雕花型创新。雕花型的我一般就快读,只看其中的亮点,看它在雕什么花,通过什么方法、提升了什么点,范式型创新我都是会细读的。我现在一天基本上读两三篇左右。

读 paper 还有一个好处,它真的能帮你在产品设计和技术改造上带来直接的收益。

还有被不少人交口称赞的一句话是这样的:

AI 行业还是太早期了,你做一点微小的工作,都能给你带来非常大的回报,ROI 很高的

整体看下来,在他讨论的框架内,逻辑是非常清晰的!推理链路如下: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我们注意这个逻辑框架,因为一旦陷入一个具体的框架,往往很难脱离出来,我们从宏观层面来理解,会发现有不少问题需要进行探讨:

02 这一理论存在哪些问题?

第一. 现在的产品并不都是Model as a Product

根据观点1内的描述,如果产品本身强依赖于模型能力,没有其他的体验,那就是典型的Model as a Product。

比如海外很火的ChatGPT,国内的Kimi Chat,都是典型的模型即产品,但这就是全部了么?

其实不是,我们可以详细看看目前的产品类型: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有三种类型:

第一种,AI-by side,即 AI 技术在产品中是一个可选项,产品核心价值不受 AI 技术影响。

典型的是Microsoft 365 Copilot,AI作为插件,嵌入到原有的产品体系内。但我们都很清楚,即使没有AI,Microsoft 365一样是可用的。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第二种,AI-inside,即 AI 技术在产品中是一个核心组件,离开这个组件,产品的核心价值将受到显著影响。

比如我们上一篇文章写的Arc浏览器,AI能力的融入,让Arc浏览器完成了颠覆式的飞跃,特别是移动端让他们有重构的勇气,AI的出现,甚至让其母公司TheBrowserCompany宣布进入第二幕~ 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Arc浏览器的AI功能被称之为Arc Max,夺得了ProductHunt的年度产品亚军。

第三种,AI-Based,即 AI 技术是产品成立的基础,如果没有相关 AI 技术,就不会有这个产品

比如最近很火的Suno,完全是基于AI生成的音乐,没有AI,完全谈不上Suno的意义了。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除此之外,Hidecloud所在的光年之外推出的首款AI绘画产品Dodoboo,也是完全基于AI技术的产品,同属于AI-Based类型: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(原谅我小学生的画画水平-,-)

用这三层来划分AI产品后,我们会发现,不全是“模型即产品”,模型即产品更多指的是AI-Based类型的产品,或者说,模型即产品是一种定义,这种定义并没有能很好的框柱和LLM相关的所有产品。

这导致了Hidecloud说的“我自己对现在产品的定义是 model as a product”不准确!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这是Super黄基于主观理解,使用产品含AI量做的粗浅划分。

这样下一个问题也就 随之出现:

第二. 对于模型,产品经理需要深度理解

这个说法是有个前提条件的:产品的设计强依赖于模型能力。

但从上一小节我们知道,只是一部分情况符合这个前提条件!

我们拿Dodoboo举例,SD里的ControlNet实现了图像控制生成+LCM实现了毫秒级线框图生图。接下来就可以拿着这一武器找钉子,于是我们看到了针对孩子设计的产品思路。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但还有另外一个逻辑,产品源于需求洞察。

拿AI手机举例,智能手机是典型的即使没有AI,也可以用的很好的品类,现在包括苹果三星都在寻找往里添加AI功能。我会发现,其实基于用户的使用行为去寻找好的场景更为重要,比如Vivo做了朋友圈文案配图、三星做了即圈即搜、Oppo做了路人消除。

这些能力都不是什么难题,难得是找到好的场景,用来作为营销卖点,or用户长期使用的高价值feature。

是不是?

这源于移动互联网后半段一个成熟的产品方法论:洞察行业or用户的好问题,从而设计出好的产品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出来。

综上所述,总共有两种产品解决思路:

  1. 技术创新—>用户场景探索—>产品设计
  2. 用户/行业需求—>技术方案探索—>产品设计

大体感受是这样的: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哪个难度更大呢?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。

我们看Hidecloud的观点,这段话很有意思:

AI 行业还是太早期了,你做一点微小的工作,都能给你带来非常大的回报,ROI 很高的。

确实是AI红利期,如果能找到一些新技术组合出的新产品特性,是有较大可能吃到一波红利的。但可惜的是目前Dodoboo的产品并没有让我们看到这一点的直接证明:

在美区榜单上,仅在4月10、11日在图形和设计免费榜上,其他时候暂未上榜: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同时,在Hidecloud的即刻下面,我们也发现了同类产品的设计: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 也意味着很重要的一点:类似的基于开源能力的产品创新,Copy的成本是极低的(不管是Copy还是被Copy),这也导致了有几个限制条件:

第一. 做出海,海外的监管松,用户付费意愿更强 

第二. 持续做多个产品创新,多轮驱动,看哪个能跑出来

这也导致了下一个问题:

第三. 一定要多刷paper么?

多刷paper,是更容易接触到新的技术创新,丰富了你的武器库,只要组合的好,又能很快的拼装出新的产品。

但也会带来这么一个循环: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这是一种吃红利的“套利玩法”

类似的还有一种,海外AI产品的流量玩法: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我们把这两张图放在一起,会发现有某种相似性,都是冲着某种套利,快速推出很薄的产品,从而尝试吃到红利。似乎这并不是一种“长期主义”,更加偏流量驱动的产品逻辑,当然,也是有可能在上面长出长期的产品出来的,只是给我们的感觉是更加偏流量。

除了这些明确的观点外,也要看看Hidecloud个人的一些背景情况:

第四. 组织结构带来的时间投入度

我们知道,去年2月王慧文成立了光年之外科技有限公司,6月份美团全资收购光年之外100%的股权,收购完成后,王慧文完全退出。

据小道消息,光年之外目前仅十几人,没有KPI,和美团WOW产品线完全没有关联,更多是自行做大量的行业跟踪和产品研发。儿童AI绘画应用DoDoboo是他们首款推出的产品,在海外上线。

也就是说,光年之外的小团队相对的自由,可以在相对无压力的情况下充分的做研究学习,并相对自由的进行产品开发。

这种环境通常在创业公司、其他大厂不可能存在,光年之外的整体形势非常特殊。

要知道,在其他团队PM没有实际产出就有被干掉的风险,我一个朋友每周有很大的压力,因为周一早需要给老板提出非常明确的新想法。这种前提条件下,很难允许PM有富裕的时间精力去做刷论文、动手实验的空间!

第五. 很多好产品idea并不是来源于论文

周末组织的一场线下交流,发现几位创始人普遍是从用户视角出发:

会读:我需要阅读总结–>大模型能做—>做测试,调Prompt,做产品设计

6pen:玩disco diffusion–>很好玩–>开发了自己的模型–>顺带做成一个产品吧

MidReal:我喜欢小说–>用大模型写小说–>自己用Discord来推广产品吧

(欢迎创业者和AI PM加我vx:lookforward,后面会持续在北京、上海等地组织闭门会)

这几个产品都是由于技术出现了范式创新,带来的用户体验突变,从而带来了“新产品可能”。这些产品都获得了投资or并购,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,也证明了这类产品的范式是局部被验证的。

其中王登科说的一段话我特别特别感同身受:

很多时候我觉得作为PM或者创业者,你要花很多时间去自己思考想要做什么东西。

重要的东西(指论文)你总会看到他,不用着急那几天!

王登科是面包多、哄哄模拟器、6Pen产品背后的创造者,自己也喜欢开发App,绝对是产品-技术结合的典范了。他这段话背后说的是什么呢?

需求源于不管是直觉or洞察,花更多精力思考它寻找它是更重要的,至于最新的论文,真的不重要,重要的论文,总会到你面前的。

这些创业者,不是通过刷论文获得的洞察,更多还是在自己动手,结合自己的需求,综合下来判断,产品的思路出来了!

或者我们需要说,适当的刷论文是可以的,这增加了武器库,但武器库的使用,是需要基于对于战场的多种复杂情况的把握下才能掏出来的,这是洞察,是需要日复一日对于用户/行业的理解积累才能够达到的水准。

这一点其实Hidecloud在评论区也做了表达: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懂技术的同时,更懂用户!只是可惜一个点赞都没有-,-。

第六. 有没有必要追论文呢?

MidReal的陈锴杰是这么说的,我觉得代表了一种思想:

我虽然会看论文,但大部分看得很浅,只是找找灵感,只有经过时间检验的才会认真看

比如 DiT 那篇,其实去年很早我就翻过,但 Sora 出来之前,很难有人能预见到那是一篇多重要的工作,所以也是 Sora 之后才认真重读的

反而是这些浪潮筛选过的论文,对我们深耕技术的团队来说,会更重要 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 (MidReal官网)

抓住最重要的论文,然后动手,更关键!锴杰是典型的技术型人才,早在2018年,他就与来自MIT的伙伴们筹建了一个AI研究小组,讨论AI前沿技术,并陆续吸纳了来自剑桥、普林斯顿、Google Brain、Amazon AI等机构的研究成员,还曾用GPT-3搭建过一个“斯坦福小镇”,所以他的观点绝对值得琢磨。

Hidecloud对于产品经理如何学AI,也是这么说的:

关于产品经理应该怎么学 AI 的,核心就两个点:坚持读 paper 和自己多动手。

不管是表达方式,还是大家的理解,导致大家更关心坚持读paper,忽略了多动手!

王登科:

相对看论文,我觉得对PM来讲上手更重要一点。

比如说很多模型在在huggingface上面,你自己可以去跑一跑,测一测,就真正的去用一用。

相信经过上面的分析,大家只需要精读重要的论文,再多动手,就可以完成对大模型的边界理解,停止焦虑,专注于思考寻找好的产品解决方案!

即刻@麻雀先生 说的很好,大家可以阅读一下:

近期42章经采访张涛的播客传播很广,我昨天在候车厅也反复听了两遍。

关于产品经理如何学AI他提了一些建议:比如理解AI技术原理,尝试运行模型、构建简单的实验进行实际动手实践,阅读学术论文来获取第一手信息和知识,重视运营和渠道等,这几点都非常有帮助。

但,对于大部分的产品经理来说,个人建议:

1,光年之外当下做的dodoboo在AI绘画方向创新性很有意义。但大部分企业在做的更偏向于知识问答、AI助手的角色,这类的已有标杆性的产品出现,比如ChatGPT、豆包、replika等,先做到同样或接近的产品水平,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,是比较稳健的策略。

2,把时间多放在市场调研和用户体验上,别太深入技术细节,技术层面交给CTO或者技术负责人。当然自己有时间,多了解一些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去趋势,但不是最重要的。

3,关于用户体验,除模型外,产品的交互设计、TTS(语气、语速、口吻、情绪表达)、页面呈现方式等等都非常重要,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,尽量多花时间在这些上。

4,有新的AI产品上线,尽量第一时间去体验,通过直观的操作比阅读理论性的知识更有效;

以上。

构成好的产品要素很多,并不全是新的论文背后带来的技术,以及,新论文往往说是SOTA,但也很多藏了东西,或者只是在限定条件下的SOTA,如果PM研读+动手,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,这就涉及到了PM如何分配工作时间的问题,需要仔细地琢磨,基于你的情况做好平衡。

03 AI时代的变与不变

AI产品经理笼统的说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模型产品经理,一类是用户产品经理,模型产品经理专注于让模型的能力更优,用户产品经理专注于打造用户喜爱的C端产品。

对于后者,PM的核心职责是打造符合市场用户需求的产品,这需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、市场趋势和商业模式,而不仅仅是技术细节。过多关注论文可能会使产品经理忽视商业层面的重要性。

Hidecloud强调了阅读论文的重要性,但实际操作和市场洞察同样关键。产品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反馈和用户体验,而不仅仅是技术创新。

这是不变的部分,变化的部分,则是AI实现了技术平权,GPT4甚至能辅助我们进行代码实现,现在你也能写出一个爬虫。同时,AI的技术也日新月异,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,只不过抛开繁华,重要的变化也不多,你无需太过担心错过。

我们在AI产品陪伴群里,有位在初创公司做产品合伙人的朋友对于要不要刷论文是这么说的:

  1. 看公司,小团队没有算法大牛,或算法大牛没时间,那 pm 适当看看。大公司一堆算法/产品,或者大模型公司那就不用看

  2. 看生态位,如果是大平台,用户基数大,可以看看,很多论文都是一两个有意思的小玩法,搞个小功能挺有意思。但如果是做垂类细分的,非相关论文,没啥必要

  3. 看最佳实践,踩坑经验分享,比较直接,现在论文太多水货了,各种限制条件下的 sota,感觉意义不大

某个大厂多模态产品负责人则如此回应:

哈哈哈说简单点,对于9成以上的AI PM都没有看的必要

这两段话也反应出了很多东西。

最后,给点建议,别因为单个人的观点,陷入盲目的恐慌焦虑,开始天天找论文去刷,其实哪有那么多重要的论文值得看,每周有个2-3篇不错了,如果你还是恐慌,建议用一些提示词快速辅助阅读论文,下面这个或许适合你:

论文解析,我希望你总结与阅读的论文链接:xxx.xx

请按照下面的逻辑去分析:

你是一个AI资深的技术专家,擅长于解读论文,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,用于帮助我论文阅读并进行必要的思考,当我给你发送一段内容或一个链接时,你按照下面的步骤逐步执行:

第一步,用200字描述这篇论文的核心亮点
第二步,提炼论文多个重要的结论;同时对于每个结论,你需要理解作者是用哪些事实与逻辑推演形成这些观点的,进行简要总结。第三步,描述论文可以应用的具体场景是什么?

你对于AI PM是否应该刷论文怎么看的?欢迎评论!一起交流学习


*作者简介:
Super黄,广西人,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,现居北京,
中美两家公司AI产品顾问
11年产品经理,全网10万粉丝。

AI产品顾问及咨询请加微信号:lookforward(备注“AI”,带上介绍)扫码
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参考

一个顶级 AI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| 42章经 

AI-Native 的大产品时代

即刻@麻雀先生

https://web.okjike.com/originalPost/661394386d9f190631a328fa

日常我的输出收敛在此群,有需求的欢迎扫码购买入群:

论文阅读大作战:AI产品经理的必备技能还是时间陷阱?| 5000字

原创文章,作者:Super黄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gent-universe.cn/2024/04/9132.html

Like (0)
Previous 2024-04-16 21:49
Next 2024-04-17 13:50

相关推荐